批准立项年份
2013
通过验收年份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
(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天津工业大学)
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赵义平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联系电话:宋俊/022-83955358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电子邮箱:songjun@tiangong.edu.cn
所在学校名称:天津工业大学
所在学校联系人/联系电话:刘荣娟/022-83955242
2020年 12 月6日填报
第一部分 年度报告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纺织工程、应用化学等7个专业,开设了23门实验课程,实验项目数达到186项。
中心实验室面积9200 m2,仪器设备3917台套,仪器设备总值15347万元。基于本科生实验教学特点,考虑到所开设实验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中心将实验按类型分为基本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大类,并进一步将实验室按功能分为材料基础实验室、材料实践实验室以及材料创新实验室三大类,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 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组织结构
中心以天津工业大学材料学科雄厚的软硬件资源为依托,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自身发展与辐射示范相结合,多层次全方面利用专业在纤维材料、分离膜材料、复合材料以及新能源材料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形成以纤维及中空纤维为主体的分离膜、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及新型功能材料等具有鲜明工科特色的实验教学资源,致力于打造专业突出、示范性强的国内先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20年,在继续贯彻“国内有特色、区域有领先、职能多元化”的建设目标下,在天津市“十三五”投资支持下,中心围绕高分子纤维及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特色需求,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购置了小型高温熔融纺丝机、高分子中空纤维膜设备、高分子热塑复合材料预浸机、恒温旋转粘度计、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巴氏硬度计、水套式CO2培养箱等设备,继续强化面向纤维新材料的工程化教学平台,丰富树脂基复合材料教学平台。同时中心开设的实验课程服务7个专业的17级、18级及19级三个年级本科生共计719人,累计年人时数达到97880。中心不仅服务于本科实验教学研究,还利用自身测试资源优势,为600多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提供材料加工、表征测试等服务保障。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等
1.学生能力进一步提升
(1)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进一步提升
材料类专业继续坚持基于材料工程领域的“理论教学-实践训练-科研探索-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充分贯彻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高超、工程实践能力卓越、具备创新创业素养”的工程应用人才,应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依据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中心组织开设材料大型综合实验和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熔融纺丝工程实践,提升学生的复杂工程能力培养。2019年开设的28项大型综合实验是从教师的科研中凝练出来的实验项目(如磺化聚醚砜/聚醚砜/非织造布复合催化膜及催化制备生物柴油、超级电容器、复合材料遥控船模加工成型实验、静电纺壳聚糖复合纤维膜抗菌性能研究、聚醚共聚酰胺复合气体分离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智能水凝胶制备表征和应用等)用于学生复杂工程能力的培养,新开设的“陶瓷结晶釉的制备与形貌观察”、“碳纤维复合材料无人机模型制作”及“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疏水微孔膜”等综合实验,通过学生团队的实验方式,进行制品的设计、成型、加工等重要环节的实施,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本科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中心为进一步强化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利用中心功能纺丝实验工程训练平台,由学生完全自主选料、自主配方、独立设计并组装纺丝组件、独立设定纺丝参数并纺丝的全流程工艺控制,纺制出合格的纤维产品,提高了纤维材料专业方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大型综合实验训练学生复杂工程能力的培养思路体现在学生高质量就业上,如2015级部分学生通过大学期间的创新能力培养受到企业的青睐,进入高新企业就业,且2016级部分同学由于工程实践能力卓越,已有多家相关企业为他们提供了岗位,并给予优厚的待遇。
(2)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
中心加大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设,给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2018年顺利实施22项教师科研项目招募计划的基础上,中心2019年又获批18项。获批2项国家级、6项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年继续开设的“多彩凝胶摆件和海绵宝宝DIY”、“量化计算分子模拟在材料科学上的应用”、“亲制专属你的“充电宝”和“秒冲宝””、“中空纤维膜及其“魔”法海水脱盐”等启智夏令营活动持续获得学生们的青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创新成果不断增加
中心教师指导的本科生共发表各类相关论文28篇,申请专利8项,指导的本科生有1名获得第十届天津市级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名获得天津工业大学2019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中心教师指导的学生在天津市第九届大学生“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知识竞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5项;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2项;第一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3项;第十二届SAMPE超轻复合材料机翼/桥梁学生竞赛三等奖10项;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天津市第一届“绿建杯”大学生材料科学知识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徕卡杯”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赛迪环保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1项;2020年“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银奖;获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动力电池创新竞赛铜奖;全固态柔性锂离子电池铜奖;获天津市第二届李宁杯凝胶产品开发和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等。
3.教学方法进一步更新
中心在实验教学上实行基础型与提高型相结合、原理型与技能型相结合、单一型与综合型相结合的系统实验教学方法,充分作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通过实验项目努力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意识。依托学科优势,以导师制和科研型实验为切入点,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研究式的实验学习方式。以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建立立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考核方法。
通过以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既夯实了教师的基础水平,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同时,教师又可以将科研中的创新思想、研究方法和材料学科前沿性的、交叉性的研究内容充实于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及科学研究的兴趣,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科研反哺教学效果进一步显著
2020年,由中心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转化为综合实验的项目共计19项。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建立了本科生“一对一导师制”,中心指导教师针对每一位同学的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安排其参与部分科研项目,或者为其开设创新型实验项目,进行长期性和连续性指导、训练和培养。目前,已经成功吸引19级新生52余人加入进来,其中部分同学对科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经指导的本科生共发表各类相关论文28篇,申请专利8项,有3名获得天津工业大学2020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
5.教学成果进一步涌现
以中心平台为依托,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在研的9项省部级教改课题稳步推进;发表教改论文27篇;获“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3名青年教师在校级教学讲课大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二、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中心秉承开放的理念,海纳百川敞开引才大门,致力于打造出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不断优化的实验教学队伍。2019年引进国家杰青学者1名(张拥军)。目前,中心共有教师30人,其中专职教师21人,兼职教师9人。专职教师中教授或研究员11人,副教授5人,实验师或助理研究员5人,其中博士学历教师占95%以上,兼职教师中100%具有博士学历。中心教师中有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挂职经历的教师占30%以上,有效保证了所有实验的顺利开设。实验教师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千人、天津市青年千人、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131人才培养工程等。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
中心每年举办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和实验技能竞赛来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并通过“传帮带”来提高青年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同时中心组织业务培训20人次。2019年,中心三位青年教师分别获得校级教学技能大赛第一、二、三等奖。
中心继续积极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队伍建设战略,2019年1名青年教师申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托举人才,2名教师申报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二层次人选,其中1人获批,3名教师申报并获批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三层次人选。2人申报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天津市高校“青年后备人才培养计划”。2人申报天津市特聘教授、3人申报天津市特聘教授青年学者,1人申报天津工业大学“天工学者”特聘教授,1人申报天津工业大学杰出青年人才支持计划。1人申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中心全面贯彻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积极组织教师多方面参与教学改革研究。2019年中心教师发表教改论文27篇,同时在研的7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在稳步推进。此外中心教师还获“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2020年,中心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计34项,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天津市新材料重大专项、天津市科委项目5项,横向项目11项,其中新增300万以上的3项,到位科研经费2150万元。发表论文48篇,SCI收录45篇,其中一区论文31篇,二区论文14篇,EI论文收录3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纺织行业专利奖优秀奖1项、中国纺织青年科技奖1项。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2019年中心在中央财政与地方共建专项建设资金支持下,继续对实验室管理系统进行完善,新增实验教学选课系统,平稳运行实验室管理系统、实践实习管理系统、实验教学空间资源开放管理系统和绩效与行为分析系统。目前中心实现预约管理的实验室25间,学生网上预习实验视频等点击率超过1万次。师生可以通过校园一卡通进行网上提前预约,降低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的冲突率,达到实验室与仪器的充分利用、同时中心将高分子物理化学实验视频上传学习平台,提供了学生实验前充分预习的保障,实现了线上学习与线下交流的互动。
2019年,中心购置四台套微型纺丝机和干湿法纺丝机、成功申报市级熔融纺丝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及纺丝实验虚实结合示范实验室,初步搭建起面向纤维新材料的工程化教学平台,从纤维的加工成型、纺丝过程的虚拟仿真、纤维材料性能评价为一体的纤维新材料创新平台。同时利用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系统,为全校师生提供教学和科研服务。截止目前该管理系统共管理单价40万元以上设备32台,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投射电镜、核磁共振仪等高端设备,且这些设备均满负荷运转,年工作时数远超1000小时,为校内外提供教学和科研测试。
中心利用数字化管理技术,通过minilab化学品采购平台对教学和科研化学药品进行采购,有效做到了化学药品的存量和流向的精准管理。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基于设备共享,资源充分利用的理念,中心全面深化了加工和测试设备面向校内外全面开放的服务力度。其中,中心所属分析测试中心建成了大型仪器管理系统,建立了检测设备的定期培训机制,校内外人员根据需要进行预约申请,预约通过后在规定预约时间内进行测试。
中心重视实验室安全运行方面的管理,实验室安全继续深化,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了定期的安全检查,进行了仪器淘汰和更新,消除安全隐患;中心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危化品及化学试剂管理规定,按要求对所有现存实验室的实验和将开实验进行了实验风险安全评估,留存备案;切实执行实验风险评估制度;按规定处理化学废弃物;中心定期维护洗眼器和紧急喷淋装置,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消防培训、演习讲座活动,对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考核人数约1286次,考核合格发放《实验室安全培训合格证》,才允许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和仪器操作,执行月度例行检查;完成2次消防联动测试;安全完成1次消防演练;完成安全管理人员培训。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利用中心平台资源继续为中国民航大学本科生开设大型仪器分析测试实验;利用中心加工设备继续为天津城建大学本科生开设了化纤纺丝和中空纤维膜纺丝各一周的大型综合实验;作为承接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和各类科普教育活动的基地为天津市第25中学学生提供高校互动体验服务。
2019年,中心接待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教师的交流学习,并与这所学校达成了学术及人才交流的互助意向。
同时,积极为企业研发人员进行材料分析培训,先后为山东罗欣阳光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山东永盛橡胶集团、晶辰(淄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近10家外省企业培训40余人次,为天塑科技集团、天津汉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天津市企业培训50余人次。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有关媒体对示范中心的重要评价,附相应文字和图片资料
2020年5月9日海外网以《天津工业大学首位外国博士生通过毕业答辩》对我校做了报道,来自坦桑尼亚的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留学博士生John Michael Tesha在坦桑尼亚采用“云”答辩的方式参加天津工业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完成了博士留学生毕业论文答辩,这是该校首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John Michael Tesha在校期间,中心为其提供了实验平台,并帮助、指导该生熟悉相关材料测试仪器的使用,为博士课题顺利进行提供支撑。
(二)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视察示范中心的图片及说明等
(1)2019年9月23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一行到我校考察,调研我校“双一流”建设情况。期间对中心建设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科学研究和产业化的特色和优势。
(三)其它对示范中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等
(1)2020年4月,天津市教委公布了第十届“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审结果,其中,我中心学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李婵同学的《氨基酸改性聚丙烯腈/锂皂石复合膜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指导教师:张雯)被评为市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我校共有3篇。多年来,中心致力于保障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确保各实验平台正常使用,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
(2)2020年9月,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五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名单的通知》(科协办函学字〔2020〕87号),中心教师刘海亮副教授经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推荐入选第五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3)2020年10月10-14日,中心学子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其中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18级张昇栋、单榕、郭书豪分别荣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这是我校自2016年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以来取得的最佳成绩,为我校争取了荣誉。
(4)2020年11月8日,天津市第一届“绿建杯”大学生材料科学知识竞赛在天津城建大学举行。中心10名同学参加了本届赛事,最终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徐梦芸、郭书豪获得一等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卢嫣然、苗鹏,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张昇栋、岳蕙昕获得二等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夏雍杰、吴奥,材料科学与工程李晨璐获得三等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杜仪博获得优秀奖。
(5)2020年11月22日,中国膜工业协会在北京工大建国饭店举行中国膜工业协会成立25周年庆典表彰大会上,我校吕晓龙教授荣获“中国膜行业推动力领袖”奖、张玉忠教授获“中国膜行业教育名师”奖、武春瑞研究员获“中国膜行业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
(6)2020年11月27-29日,第六届全国膜技术青年科学家峰会在广东深圳成功举办,我校武春瑞教授作为第二届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发言。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我校林立刚教授作出精彩纷呈的报告;峰会期间,我校多位青年教授、研究员作出报告。28日晚,在主题为“智萃新青年·筑梦新时代”的学术圆桌会议中,林立刚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故事及在科研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7)2019年12月8日,在天津市第九届大学生“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知识竞赛中,中心12名同学进入决赛,并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5项的好成绩。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放服务与辐射示范作用有待加强。中心相关加工设备由于设备的特殊性及专职人员缺乏等问题存在开放不足。中心在对企业尤其是本地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技术交流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心与企业联合培养不同层次人才上缺乏深度合作。
(2)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仍需加强。目前,实验中心以每年1人的速度退休,造成实验教学队伍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仍需要将引进和现有教师进修相结合,补齐实验教学队伍的人员和知识结构的短板。
(3)实验教学质量与水平建设仍需加强。围绕中心纤维材料、分离膜材料等特色优势仍缺乏相应高质量的实验教材,实验教材总数及实验教学成果偏少。此外,虽成功申报了市级熔融纺丝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还需进一步完善以便尽早投入运行。
2019年,在天津市“十三五”投资和“双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支持下示范中心650万元用于包括微型纺丝机、干湿法纺丝机、差式扫描量热仪、偏光显微镜、金相显微镜、自制XRD制样器等各种仪器设备的采购及维护,学校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完成了加工设备的维护和关键部件的更新。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①进一步加强开放服务与辐射示范作用。
优化实验室管理,在引进教师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服务。努力发挥中心实验教师和设备优势,积极为企业开展相关技能和设备培训服务,建立1-2个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加大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扩大中心的国内影响力。
②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招收1~3名具有硕士学历的青年教师到中心担任实验教学工作;选拔1~3名青年教师到国外和国内研修,选拔1~3名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
③进一步加实验教学质量与水平建设。
建成熔融复合纺丝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在此基础上申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出版实验教材1本,获得教学成果奖1项。
第二部分 示范中心数据
(数据采集时间为 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一、示范中心基本情况
示范中心名称 | 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
所在学校名称 | 天津工业大学 | |||||||
主管部门名称 |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 |||||||
示范中心门户网址 | http://clxysfzx.tjpu.edu.cn | |||||||
示范中心详细地址 | 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9号 | 邮政编码 | 300387 | |||||
固定资产情况 | ||||||||
建筑面积 | 9200㎡ | 设备总值 | 15347万元 | 设备台数 | 3917台 | |||
经费投入情况 | ||||||||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直属高校不填) | 100万元 | 所在学校年度经费投入 | 20万元 |
二、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工作性质 | 学位 | 备注 |
1 | 赵义平 | 男 | 1974 | 正高级 | 主任 | 教学/管理 | 博士 | |
2 | 宋 俊 | 男 | 1978 | 副高级 | 副主任 | 教学/管理 | 博士 | |
3 | 武春瑞 | 男 | 1979 | 正高级 | 副主任 | 管理/教学 | 博士 | 天津市131第一层次人才 |
4 | 李建新 | 男 | 1966 | 正高级 | 教学 | 博士 | 国家百千万人才 | |
5 | 张玉忠 | 男 | 1963 | 正高级 | 教学 | 博士 | 国家百千万人才 | |
6 | 王立敏 | 女 | 1968 | 正高级 | 管理 | 博士 | ||
7 | 李振环 | 男 | 1975 | 正高级 | 教学 | 博士 | 天津市131第一层次人才 | |
8 | 何本桥 | 男 | 1971 | 正高级 | 管理/教学 | 博士 | ||
9 | 林立刚 | 男 | 1980 | 正高级 | 教学 | 博士 | 天津市131第一层次人才 | |
10 | 胡云霞 | 女 | 1978 | 正高级 | 教学 | 博士 | 国家千人(创业类) | |
11 | 马小华 | 男 | 1982 | 正高级 | 教学 | 博士 | 天津市青年千人 | |
12 | 匙文雄 | 男 | 1982 | 正高级 | 教学 | 博士 | 天津市青年千人 | |
13 | 李和玉 | 男 | 1961 | 副高级 | 管理/教学 | 学士 | ||
14 | 李先锋 | 男 | 1972 | 副高级 | 管理/教学 | 博士 | ||
15 | 赵孔银 | 男 | 1979 | 副高级 | 教学 | 博士 | ||
16 | 王 虹 | 女 | 1978 | 副高级 | 教学 | 博士 | ||
17 | 白立峰 | 男 | 1976 | 中级 | 管理/教学 | 博士 | ||
18 | 周晓峰 | 男 | 1963 | 中级 | 管理/教学 | 学士 | ||
19 | 倪 磊 | 男 | 1984 | 中级 | 管理/教学 | 博士 | ||
20 | 何 洋 | 男 | 1987 | 中级 | 管理/教学 | 博士 | 天津市131第三层次人才 | |
21 | 杜 玺 | 女 | 1990 | 中级 | 管理/教学 | 博士 | 天津市131第三层次人才 |
(二)本年度兼职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工作性质 | 学位 | 备注 |
1 | 陈英波 | 男 | 1979 | 正高级 | 教学 | 博士 | ||
2 | 西 鹏 | 男 | 1971 | 正高级 | 教学 | 博士 | ||
3 | 李广芬 | 女 | 1966 | 正高级 | 教学 | 博士 | ||
4 | 赵永男 | 男 | 1970 | 正高级 | 教学 | 博士 | 天津市131第二层次人才 | |
5 | 李 伟 | 男 | 1979 | 正高级 | 教学 | 博士 | ||
6 | 付维贵 | 女 | 1980 | 副高级 | 管理 | 博士 | ||
7 | 张亚彬 | 男 | 1981 | 副高级 | 管理 | 博士 | ||
8 | 张青松 | 男 | 1979 | 副高级 | 教学 | 博士 | ||
9 | 宋晓艳 | 女 | 1975 | 副高级 | 教学 | 博士 |
(三)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国别 | 工作单位 | 类型 | 工作期限 |
1 | Stephen Richard Gray | 男 | 1963 | 正高级 | 澳大利亚 | 维多利亚大学 | 海内外合作教学人员 | 2个月 |
2 | Kwon Young-Uk | 男 | 1961 | 正高级 | 韩国 | 成均馆大学 | 海内外合作教学人员 | 2个月 |
(四)本年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国别 | 工作单位 | 类型 | 参会次数 |
1 | 袁志好 | 男 | 1962.03 | 正高级 | 主任委员 | 中国 | 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外校专家 | 2 |
2 | 于金库 | 男 | 1962.05 | 正高级 | 委员 | 中国 | 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外校专家 | 1 |
3 | 乔长晟 | 男 | 1969.12 | 正高级 | 委员 | 中国 |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 外校专家 | 1 |
4 | 崔素萍 | 女 | 1964.08 | 正高级 | 委员 | 中国 |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外校专家 | 2 |
5 | 梁金生 | 男 | 1964.11 | 正高级 | 委员 | 中国 | 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外校专家 | 1 |
6 | 刘洪丽 | 女 | 1971.07 | 正高级 | 委员 | 中国 | 天津城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外校专家 | 2 |
7 | 张兴祥 | 男 | 1962.08 | 正高级 | 委员 | 中国 | 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校内专家 | 2 |
8 | 赵义平 | 男 | 1974.06 | 正高级 | 委员 | 中国 | 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校内专家 | 2 |
9 | 宋 俊 | 男 | 1978.07 | 副高级 | 委员 | 中国 | 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校内专家 | 2 |
三、人才培养情况
(一)示范中心实验教学面向所在学校专业及学生情况
序号 | 面向的专业 | 学生人数 | 人时数 | |
专业名称 | 年级 | |||
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17 | 170 | 50180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18 | 181 | 15928 | |
2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2017 | 52 | 5168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2018 | 54 | 2640 | |
3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2017 | 47 | 9964 |
复合材料与工程 | 2018 | 55 | 6160 | |
4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2018 | 57 | 5016 |
5 |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 2019 | 58 | 1624 |
6 | 应用化学 | 2018 | 45 | 1200 |
(二)实验教学资源情况
实验项目资源总数 | 186个 |
年度开设实验项目数 | 176个 |
年度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 | 23门 |
实验教材总数 | 23种 |
年度新增实验教材 | 1种 |
(三)学生获奖情况
学生获奖人数 | 117人 |
学生发表论文数 | 26篇 |
学生获得专利数 | 8项 |
四、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情况
(一)承担教学改革任务及经费
序号 | 项目/课题名称 | 文号 | 负责人 | 参加人员 | 起止时间 | 经费(万元) | 类别 |
1 | 地方高校材料专业供给侧改革与双一流大学专业建设研究 |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HE1001 | 赵义平 | 宋俊、陈熙、丁长坤、纪秀杰、张桂芳、时志强等 | 2016-2019 | 1.5 | a |
2 | 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实现学生创新能力与教师科研工作双赢的探索 |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HE3001 | 赵孔银 | 付维贵、冯霞、张青松、赵军强等 | 2016-2019 | 0.6 | a |
3 | 大型综合实验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7BKJGLX233 | 张兴祥 | 西鹏、宋俊、刘海辉、王宁、王学晨、崔振宁 | 2017.8-2019.8 | 0.25 | a |
4 | 纺织复合材料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实践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7BKJGLX240 | 王文一 | 赵义平、纪秀杰、宋晓艳、耿宏章、曹伟伟、王静、王晓旭 | 2017.8-2019.8 | 0.25 | a |
5 | 以新工科理念构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7BKJGLX245 | 张桂芳 | 时志强、马昌、谷兴花、高海燕、张亚彬、张志佳、聂丽芳 | 2017.8-2019.8 | 0.25 | a |
6 | 《纺织新材料及其识别》在线课程建设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7BKJGLX253 | 尹翠玉 | 肖长发、冯霞、西鹏、宋俊、黄庆林 | 2017.8-2019.8 | 0.25 | a |
7 | 构建材料/纺织学科交叉创新实践平台多层次培养创新型人才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7BKJGLX266 | 张青松 | 杨宁、夏磊、张雯、刘鹏飞、赵孔银、单明景 | 2017.8-2019.8 | 0.25 | a |
(二)承担科研任务及经费
序号 | 项目/课题名称 | 文号 | 负责人 | 参加人员 | 起止时间 | 经费(万元) | 类别 |
1 | 氢键自组装纤维素侧链液晶构建及其高强高模纤维的制备 | 2020261 | 宋俊 | 202101-202412 | ¥69.60 | a | |
2 | 基于聚轮烷结构的高通量抗污染膜构建及其“被动防御-主动驱除”多重抗污染机制研究 | 2020299 | 林立刚 | 马思思 | 202101-202412 | ¥75.60 | a |
3 | 高性能富氦分子筛膜的分子设计与分离机制 | 2020281 | 马小华 | 朱芷杨 | 202101-202412 | ¥74.00 | a |
4 | 富电MOFs衍生物修饰功能化PPS隔膜材料的设计及抑硫穿梭效应研究 | 2020256 | 杜玺 | 李振环 | 202101-202312 | ¥28.80 | a |
5 | 用于微波通讯电缆绝缘的聚四氟乙烯微孔薄膜的关键制备技术研究 | 2020194 | 陈英波 | 曹明 | 202007-202406 | ¥25.00 | a |
6 | 基于单宁酸-环形PEtOx刷的多层级结构构建血液透析膜仿生表面及其氧化应激干预效果评价 | 2020037 | 赵义平 | 陈莉 | 202012-202411 | ¥12.80 | a |
7 | 可溶性聚合物分子筛膜材料的分子设计以及在氧气氮气分离中的研究 | 2020087 | 马小华 | 李建新,崔振宇 | 201904-202203 | ¥150.00 | |
8 | 三明治“夹心”结构水通道蛋白膜的构建及正渗透脱盐机制研究 | 21978215 | 胡云霞 | 李少路 | 201912-202311 | ¥78.00 | a |
9 | 微污染水体净化双荷电纳滤膜分离层微结构调控方法及协同分离原理 | 51978466 | 武春瑞 | 王瑞 | 201910-202309 | ¥72.00 | a |
10 | 氟-铈二维纳米片分子传递通道调制及其高效CO2分离膜构筑 | 21978217 | 张玉忠 | 叶卉 | 201910-202309 | ¥79.40 | a |
11 | 面向染料回收利用的高选择性中空纤维膜制备及选择分离机制研究 | 21878230 | 李建新 | 莫颖慧 | 201810-202209 | ¥79.20 | a |
12 | 聚芳硫醚PArSOX膜可控分相、多级孔构筑及选择性分离机理研究 | 21878231 | 李振环 | 苏坤梅、周晓峰 | 201811-202210 | ¥77.50 | a |
13 | 海水淡化用高抗污染中空纤维膜与膜组器研究 | 2017YFC0404001 | 张玉忠 | 叶卉、赵莉芝等 | 201711-202110 | ¥85.00 | a |
14 | 基于Marangoni效应微驱动的有序膜构建及其成形、捕捉和调控研究 | 21676199 | 林立刚 | 叶卉、卞希慧 | 201611-202010 | ¥76.80 | a |
15 | DMC法合成α-氨基酸-N-羧酸酐及其定向酰基化和靶向关环催化机制研 | 21676202 | 李振环 | 李和玉、张马亮 | 201611-202010 | ¥76.40 | a |
16 | 面向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的纳米催化剂负载炭基电催化膜反应器构建 | 21676200 | 王虹 | 梁小平、倪磊 | 201611-202010 | ¥75.00 | a |
17 | 溶酶体内原位生成大复合载药胶束多靶点阿尔茨海默症协同治疗研究 | 51773152 | 代凤英 | 赵军强、王少飞、何洋 | 201711-202110 | ¥73.20 | a |
18 | 基于“自由孔隙”均孔膜纳米分离通道构建及其成孔机制 | 21776218 | 何本桥 | 无 | 201711-202110 | ¥64.88 | a |
19 | 基于膜接触器烟道气脱硫的光控吸附型多孔膜设计与构造 | 21676201 | 张玉忠 | 叶卉、辛清萍、李泓 | 201612-202011 | ¥64.00 | a |
20 | 超亲油/疏水功能中空纤维膜结构设计与成形机理 | 51673149 | 肖长发 | 张亚彬、黄庆林等 | 201611-202010 | ¥62.00 | a |
21 | 高容量多孔氮掺杂碳包覆Li2FeSiO4@CxNy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 | 21703152 | 高海燕 | 赵永男 | 201711-202010 | ¥26.80 | a |
22 | 新型正渗透仿生分离膜的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转入) | 21476249 | 胡云霞 | 无 | 201811-202210 | ¥16.13 | a |
23 | 水污染防治用超疏水中空纤维膜微界面调控方法与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平台建设 | 18ZYPTJC00010 | 武春瑞 | 林立刚、黄庆林等 | 201811-202110 | ¥200.00 | a |
24 | 高性能抗污染正渗透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 17PTSYJC00060 | 胡云霞 | 龚耿浩、李少路等 | 201806-202105 | ¥200.00 | a |
25 | 新型功能膜制备技术研究及平台建设 | 17ZYPTJC00060 | 林立刚 | 武春瑞、黄庆林等 | 201803-202102 | ¥185.00 | a |
26 | 石墨烯分离膜微纳结构精密调控与分离性能 | 17PTSYJC00040 | 何本桥 | 高启君、赵孔银等 | 201809-202108 | ¥100.00 | a |
27 | 高分子-无机复合中空纤维纳滤膜关键制备技术 | 16YFZCSF00330 | 陈英波 | 无 | 201703-202002 | ¥30.00 | a |
28 | 水通道蛋白仿生分离膜的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 | 18JCZDJC37100 | 胡云霞 | 龚耿浩、李少路 | 201811-202110 | ¥20.00 | a |
29 | 大温差动态温度场下长效防雾智能光转换PET复合膜的构建与机理研究 | 18JCZDJC38300 | 西鹏 | 王晓清、闫旭焕等 | 201811-202110 | ¥20.00 | a |
30 | 原位自组装均孔膜制备及应用 | 18JCZDJC38000 | 何本桥 | 莫颖慧、宋云飞 | 201810-202109 | ¥20.00 | a |
31 | 基于单宁酸改性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与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协同增强机制研究 | 18JCYBJC18100 | 冯霞 | 赵义平 | 201810-202109 | ¥10.00 | a |
32 | 仿生软湿凝胶科普互动体验展品研发及创意设计 | 17KPXMSF00100 | 张青松 | 杨宁、张雯等 | 201803-202102 | ¥10.00 | a |
33 | 功能化碳纳米管/聚偏氟乙烯薄膜材料的研发 | 17JCTPJC47000 | 李广芬 | 无 | 201804-202103 | ¥5.00 | a |
34 | 电沉积法制备纳米 Si@C 复合物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17JCTPJC47300 | 高海燕 | 赵永男 | 201804-202103 | ¥5.00 | a |
35 | 交联型内孔聚酰亚胺的分子设计与性能研究 | 51703036 | 马小华 | 无 | 201801-202002 | ¥25.00 | a |
1.专利情况
序号 | 专利名称 | 专利授权号 | 获准国别 | 完成人 | 类型 | 类别 |
1 | 含碳纳米管超滤膜的杀菌装置及其超滤膜的制备方法 | 201710886106.X | 中国 | 王文一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2 | 一种用于油水分离的莫来石晶须中空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 | 2.018107481392 | 中国 | 付维贵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3 |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大胶囊的制备方法 | 201510887923.8 | 中国 | 李伟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4 | 一种疏水性胺胶囊的制备方法 | 201810329882.4 | 中国 | 李伟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5 | 一种绿色环保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201711112684.4 | 中国 | 李伟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6 | 一种二次溶胀交联获得高强度水凝胶的制备方法 | 201810593094.6 | 中国 | 赵孔银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7 | 一种基于分子印迹检测蛋白质的水凝胶电极 | 201920610783.3 | 中国 | 赵孔银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8 | 一种利用海藻酸钙膜分离回收混合重金属的方法 | 201710668609.X | 中国 | 赵孔银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9 | 一种在生理环境下保持高强度的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 201810618393.0 | 中国 | 赵孔银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10 | 以乳液电纺技术制备双载药复合纤维膜的方法 | 201710972541.4 | 中国 | 张雯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11 | 用于胆红素吸附的氨基酸接枝纳米纤维膜制备方法 | 201810074046.6 | 中国 | 张雯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12 | 接枝RGD短肽温敏可注射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201710880304.5 | 中国 | 张青松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13 | 一种微孔聚苯硫醚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方法 | 201810734553.8 | 中国 | 李振环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14 | 维生素B6/超支化聚合物改性聚合物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201910955114.4 | 中国 | 何洋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15 | 一种可识别蛋白质的分子印迹水凝胶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 201910047334.7 | 中国 | 赵孔银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16 | 一种表层包埋细胞的可降解生物相容性水凝胶膜的制备方法 | 201810632414.4 | 中国 | 赵孔银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17 | 一种微孔聚苯硫醚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方法 | 201810734553.8 | 中国 | 李振环 | 发明专利 | 独立完成 |
2.发表论文、专著情况
序号 | 论文或专著名称 | 作者 | 刊物、出版社名称 | 卷、期(或章节)、页 | 类型 | 类别 |
1 | An ultrahighly permeable-selective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mediated by an in situ formed interlayer | 何本桥 | J. Mater. Chem. A | 2020,8(10):5275-5283 | SCI(E) | 独立完成 |
2 | Robust Multiscale-Oriented Thermoresponsive Fibrous Hydrogels with Rapid Self-Recovery and Ultrafast Response Underwater | 张青松 |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2020,12(29):33152-33162 | SCI(E) | 独立完成 |
3 | Constucting defect-rich V2O5 nanorods in catalytic membrane electrode for highly efficient oxidation of cyclohexane | 李建新 | Journal of Catalysis | 2020,387(4):154-162 | SCI(E) | 独立完成 |
4 | Improved water permeate flux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 in a polysulfone-grafted graphene oxide composite membrane used for dye separation | 李建新 |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 2020,595(11):117547 | SCI(E) | 独立完成 |
5 | Locking metal sulfide nanoparticles in interconnected porous carbon nanofibers with protective macro-porous skin as freestanding anod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李振环 |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 2020,397(12):125271 | SCI(E) | 独立完成 |
6 | High-performance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with structurally controlled PES substrate containing electrically aligned CNTs | 王文一 |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 2020,605(无):118104 | SCI(E) | 独立完成 |
7 |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halloysite nanotubes@chitosan/polyvinyl alcohol/non-woven fabric hybrid membranes with a uniform hierarchical porous structure for air filtration | 李建新 |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 2020,594(11):7445 | SCI(E) | 独立完成 |
8 | Biodiesel Production through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Using a Novel Poly(phenylene sulfide) Catalytic Membrane | 何本桥 | Energy Fuels | 2020,34(6):7422-7429 | SCI(E) | 独立完成 |
9 | A chitosan-separation-layer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prepared through homogeneous hybrid and copper ion enhancement | 何本桥 |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 2020,无(234):116084 | SCI(E) | 独立完成 |
10 | A highly-efficient lithium adsorptive separation membrane derived from a polyimide-containing dibenzo-14-crown-4 moiety | 李建新 |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 2020,247(11):6940 | SCI(E) | 独立完成 |
11 | Tailoring the morphology of nano-γ-MnO2 loaded porous Ti membrane electrode for the high efficiency oxidation of cyclohexane using double-cathodic electrodeposition | 李建新 |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stry Society | 2020,167(9):0553-0561 | SCI(E) | 独立完成 |
12 | Improved capacity and cycling stability of SnO2 nanoanode induced by amorphization during cycling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 赵永男 | Materials & Design | 2019,180(10):UNSP 107973 | SCI(E) | 独立完成 |
13 | Acrylic acid grafted-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high-efficiency adsorption of methylene blue | 李广芬 |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 2020,55(11):4656-4670 | SCI(E) | 独立完成 |
14 | Enhanced Gas Separation Properties of Tr?ger’s Base Polymer Membranes Derived from Pure Triptycene Diamine Regioisomers | 马小华 | Macromolecules | 2020,53(5):1573-1584 | SCI(E) | 独立完成 |
15 | Kaolin/CaAlg Hydrogel Thin Membrane with Controlled Thickness, High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Good Repetitiv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for Dyes | 赵孔银 |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 2020,59(11):4958-4967 | SCI(E) | 独立完成 |
16 | Biomass-derived tube-like nitrogen and oxygen dual-doped porous carbon in the sulfur cathode for lithium sulfur battery | 李振环 | RENEWABLE ENERGY | 2020,155(12):309-316 | SCI(E) | 独立完成 |
17 | Nanosized a-MnS homogenously embedded in axial multichannel carbon nanofibers as freestanding electr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 李振环 |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2020,55(17):7403-7416 | SCI(E) | 独立完成 |
18 | Thermal energy regulated and thermochromic composite film with temperature sensitive “breathable” stomata | 李伟 |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2020,55(无):12921-12939 | SCI(E) | 独立完成 |
19 |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a polylactic acid nanofiber membrane by 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 from secondary growth for drug delivery | 张雯 |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2020,55(31):15275-15287 | SCI(E) | 独立完成 |
20 |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the Chitosa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via Anatase Titania Anchored GO and Sodium Ligninsulfonate Constructing Proton Transport Channels | 王文一 | Energy &Fuels | 2020,34(3):3867-3876 | SCI(E) | 独立完成 |
21 | Exploring the novel PES/malachite mixed matrix membrane to remove organic matter for water purification | 李建新 | Chem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 2020,无(1):1-16 | SCI(E) | 独立完成 |
22 | Synthesis and gas separation properties of OH-functionalized Tr?ger's base-based PIMs derived from 1,1′-binaphthalene-2,2′-OH | 马小华 | Polymer | 2020,193(10):122369 | SCI(E) | 独立完成 |
23 | Carbon nanocomposites self‐assembly UiO‐66‐doped chitosa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with enhanced proton conductivity | 王文一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 2020,44(6):4426-4437 | SCI(E) | 独立完成 |
24 | Tailoring polyethersulfone/quaternary ammonium polysulfone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with positive charge for dye and salt selective separation | 李建新 |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 2020,无(1):1-16 | SCI(E) | 独立完成 |
25 | PVDF超疏水微孔膜调控研究 | 武春瑞 | 膜科学与技术 | 2020 | 核心期刊 | 独立完成 |
26 | 共混丝朊接枝聚丙烯腈过滤膜制备及性能研究 | 赵孔银 | 材料工程 | 2020 | EI | 独立完成 |
27 | 一种 PPS/MWCNT@GO 杂化膜的制备以及性能研究 | 李振环 | 化工进展 | 2020,无(12):1000-6613 | EI | 独立完成 |
28 | NaZnPO4催化碳酸二甲酯和丙氨酸“一锅法”合成N-羧基丙氨酸酸酐 | 李振环 | 化学学报 | 2020,无(06):540-546 | SCI(E) | 独立完成 |
29 | 荧光碳点改性无纺布的制备及在汞(Ⅱ) 检测中的应用 | 赵义平 | 材料导报 | 2020,34(1):02163-02168 | EI | 独立完成 |
30 | PVDF / PAMAM 复合膜的制备及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 | 赵义平 | 材料导报 | 2020,34(3):04142-01147 | EI | 独立完成 |
3.仪器设备的研制和改装情况
序号 | 仪器设 备名称 | 自制或 改装 | 开发的功能 和用途 (限100字以内) | 研究成果 (限100字以内) | 推广和应用的高校 |
1 | 微型湿法干湿法纺丝试验机 | 自制 | 用于实现小剂量纺丝液纺丝,适用与价格昂贵的原材料的纺丝,降低劳动强度 | 已经用于聚酰亚胺纤维的制备 | 天津工业大学 |
2 | 变温样品支架 | 自制 | 用于PE分光光度计 | 发表相关SCI论文2篇 | 天津工业大学 |
4.其它成果情况
名称
数量
国内会议论文数
16篇
国际会议论文数
5篇
国内一般刊物发表论文数
30篇
省部委奖数
3项
其它奖数
0项
五、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一)信息化建设情况
中心网址 | http://clxysfzx.tjpu.edu.cn | |
中心网址年度访问总量 | 11210人次 | |
信息化资源总量 | 16277Mb | |
信息化资源年度更新量 | 200Mb |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1项 | |
中心信息化工作联系人 | 姓名 | 张亚彬 |
移动电话 | 13602197913 | |
电子邮箱 | zhangyabin@tjpu.edu.cn |
(二)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1.参加示范中心联席会活动情况
所在示范中心联席会学科组名称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参加活动的人次数 | 16人次 |
2.承办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 会议名称 | 主办单位名称 | 会议主席 | 参加人数 | 时间 | 类型 |
1 | 第十五届京津冀地区研究生膜技术论坛 | 北京膜学会 、天津工业大学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王晓琳, 吕晓龙 | 2020年12月15日-17日 | 京津冀地区 |
3.参加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 大会报告名称 | 报告人 | 会议名称 | 时间 | 地点 |
1 | 林立刚 | 2020 第六届全国膜技术青年科学家峰会 | 2020 年 11 月 28 日- 29日 | 中国深圳 | |
2 | 疏水膜的多级结构设计及其在膜蒸馏过程中的浸润行为研究 | 胡云霞 | 2020 第六届全国膜技术青年科学家峰会 | 2020 年 11 月 28 日- 29日 | 中国深圳 |
3 | PVDF/PA6复合膜微结构调控和表面修饰研究 | 崔振宇 | 2020 第六届全国膜技术青年科学家峰会 | 2020 年 11 月 28 日- 29日 | 中国深圳 |
4 | 电催化膜反应器耦合纳滤高效去除富砷水的研究 | 王虹 | 2020 第六届全国膜技术青年科学家峰会 | 2020 年 11 月 28 日- 29日 | 中国深圳 |
5 | Design of a novel interfacial enhanced GO-PA/APVC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with stripe-like structure | 刘海亮 | 2020 第六届全国膜技术青年科学家峰会 | 2020 年 11 月 28 日- 29日 | 中国深圳 |
6 | 面向应用的超薄膜设计与制备 | 乔志华 | 2020 第六届全国膜技术青年科学家峰会 | 2020 年 11 月 28 日- 29日 | 中国深圳 |
7 | 聚合物支撑的柔性有机硅复合膜的制备与应用 | 龚耿浩 | 2020 第六届全国膜技术青年科学家峰会 | 2020 年 11 月 28 日- 29日 | 中国深圳 |
8 | 低温下自聚微孔聚合物膜的气体分离性能 | 马小华 | 2020 第六届全国膜技术青年科学家峰会 | 2020 年 11 月 28 日- 29日 | 中国深圳 |
9 | 基于膜界面聚合水相单体分子材料设计的高性能TFC膜 | 李少路 | 2020 第六届全国膜技术青年科学家峰会 | 2020 年 11 月 28 日- 29日 | 中国深圳 |
10 | 水处理过程膜反洗效果制约因素及优化调控 | 崔钊 | 2020 第六届全国膜技术青年科学家峰会 | 2020 年 11 月 28 日- 29日 | 中国深圳 |
4.承办竞赛情况
序号 | 竞赛名称 | 参赛人数 | 负责人 | 职称 | 起止时间 | 总经费(万元) |
1 | “维信诺杯”第八届天津市大学生“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知识竞赛 | 430 | 赵义平 | 正高级 | 2019.6.22 | 3.0 |
5.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序号 | 活动开展时间 | 参加人数 | 活动报道网址 |
1 | 2019.9.30 | 40 | https://mp.weixin.qq.com/s/XgUPobdakZOyUkp5OGovhA |
2 | 2019.10.15 | 50 | http://news.tjpu.edu.cn/2019/1021/c675a48734/page.htm |
6.承办培训情况
序号 | 培训项目名称 | 培训人数 | 负责人 | 职称 | 起止时间 | 总经费(万元) |
1 | 突尼斯学员冬令营 | 10人 | 赵永男 | 正高级 | 2019年1月3日-4日 | 0.0 |
(三)安全工作情况
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 1286人次 | |
是否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 ||
伤亡人数(人) | 未发生 | |
伤 | 亡 | |
0 | 0 | √ |